对话马智欣:日产如何“抢跑”?
2025年05月01日 阅读:681712025年的中国车市,外资品牌变得格外难。与自主品牌大秀机器人、飞行汽车、高阶辅助驾驶有所不同,在今年上海车展上,“适应中国速度”大概是合资品牌高管提到频次最高的话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产绝对算是行动派。在上海车展上,日产亮出了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全球首款插混皮卡Frontier Pro PHEV与纯电轿车N7。
这两款“中国智造”的全球车型,不仅是日产在华50年资源、技术、品牌积累的成果,更是一场合资车企转型的大胆尝试。
从“总部输血”到“本土造血”
“在中国,必须要保持中国节奏。”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详细透露了日产在华战略的转变。
24个月的新车研发周期、100亿元新能源专项投入、4000人技术中心扩容,这套组合拳直击合资车企转型的致命痛点:速度。
不同于“全球平台本土适配”模式,日产选择了一条更果断的路径:由中国团队主导车型定义。
以N7为例,从概念车到量产仅用12个月,AI零压云毯座椅与四针刺安全电池等配置,精准解决中国家庭用户对舒适与安全的双重焦虑。
而Frontier Pro PHEV皮卡的800牛·米扭矩、135公里纯电续航,则是郑州日产中日团队合作研发的产物,硬派越野与智能座舱的碰撞,打破了皮卡市场的工具属性定式。
马智欣坦言,我们高度认可本地研发团队的能力,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
他还透露,日产在中国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各项运营,包括产品研发,特别是新能源产品研发、销售网络和客户服务。截止到2027年夏季,我们共计上市10款新能源车型。
在供应链本土化方面,日产在中国已经完成全价值链布局。日产与华为、Momenta的智能驾驶合作,与文远知行的苏州14万公里Robotaxi路测数据,以及清华大学Z世代消费研究,让日产形成了强有力的智能伙伴生态圈。
这种“强本地化+强开放性”的策略,正让日产具备应对中国复杂路况的技术迭代能力。
马智欣表示,日产汽车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和蓬勃发展,中国也是我们尝试创新和突破的重要市场。
为中国,向全球
“在开发面向中国市场车型的同时,我们也在同步推进出口计划。”马智欣揭开了日产全球战略的质变。
日产凭借其全球丰富、均衡的产品组合以及完善的本地价值链,在中国市场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本地化。
在中国,日产高度授权本地研发团队,在坚持安全与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实现快速研发与决策,紧跟中国速度,及时捕捉市场潮流趋势。
马智欣透露,Frontier Pro PHEV和N7等车型将在一年内开始出口,借助日产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满足全球消费者对高品质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这种本地化与全球化的深度融合,使日产在应对全球市场挑战时更具韧性与灵活性,也为其在全球化棋局中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马智欣表示,我们在中国研发、设计、生产的车型都会考虑不只在中国要成功,也要实现出口,所以我们所有的车型都出于同时开发国内和国外版的考虑,这是我们新节奏、新战略。他同时强调,中国是日产汽车全球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坚定地践行“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
不难看出,日产不再满足于做中国市场的“适应者”,而是试图成为全球规则的“定义者”。从24个月研发周期到智能生态联盟,从反向技术输出到开放供应链,这套组合策略直接加快日产市场份额争夺。
最后说说马智欣,这个在海外长大、在日产工作接近30年、今年年初刚上任的日产高层,选择负责在华管理,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告诉北青汽车,这次回归中国市场,为的是尽我所能,让日产的中国业务能够重回正轨,将中国这么好的产品、科技带给全球。
文/小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