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的新局,藏在李凤刚身上

2025年11月10日 阅读:51835

一家车企换帅,本不该引发太多讨论。但在北京现代,这件事却格外不同。因为在合资品牌的退潮期,它代表的不只是岗位交接,而是一种思维转向,从“被动求生”到“主动变革”,从“外来体系”到“本土智慧”。

北京现代的新局,藏在李凤刚身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选择收缩,北京现代反而逆势加码。11月10日,现代汽车集团宣布任命原一汽奥迪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出任北京现代总经理。

一个清华机械出身、在合资体系摸爬二十多年的技术派,被推至台前。北京现代想要的,不只是“活下去”,而是重新拿回市场的判断力。

为什么是李凤刚?

过去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变得太快。当新能源成为共识,当造车新势力接连跃上牌桌,传统合资品牌的反应往往慢了半拍。韩系车一度被贴上“没存在感”的标签,北京现代也在高峰后陷入长期的下滑周期。

但在2025年,北京现代的节奏明显不同。投资80亿元启动转型、发布“智启2030计划”、推出首款纯电平台SUV EO羿欧,一连串的动作,让这家老牌合资企业重新进入行业视野。

而李凤刚的到来,是这场调整真正的临界点。

11月10日,现代汽车集团正式宣布,原一汽奥迪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出任北京现代总经理。这位清华大学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出身的“技术派”,在中国汽车行业已经浸润22年。他既是懂工程的理性派,也是懂市场的实干派。

在一汽奥迪任职期间,他主导的“油电共进”战略,让奥迪燃油车重新夺回细分市场第一,也推动了“融合直售”等创新模式,让品牌重新贴近用户。他不是那种典型的市场型高管,而是一个在体系中长出来、却敢于打破体系的人。

这种气质,恰恰是北京现代当下最需要的。

客观而言,现代汽车集团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一直是其核心优势所在。无论是传统动力总成领域的燃油经济性、耐久性与可靠性,还是在新能源领域积累的三电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都处于全球行业前列。

北京现代所面临的,更多是品牌感知与市场节奏的挑战。当中国本土车企以极高的效率和频率推出新产品、新功能时,传统的全球车型导入模式在某些阶段显得应变不足。

而李凤刚的上任,是其体系重新找回节奏的标志。他有一个重要特质,能在结构里找到速度。他熟悉合资企业的运作规则,也能洞察中国市场的反应规律。他懂得,当新能源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竞争的关键不仅要“比快”,更要“比准”。

这是现代汽车重新理解中国的开始。

技术派的新打法

李凤刚上任的时机,正好踩在北京现代的战略转折点。2025年是它的“新能源元年”,也是现代汽车“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落地的关键节点。

在过去的20年,北京现代的成长轨迹几乎是中国合资史的缩影。从“伊兰特时代”的爆发,到销量触顶,再到转型困顿。而如今,它开始从“引进”转向“共创”。

“我们要抓住新能源发展的时代机遇,积极转型,在确保合资品牌全链条优势的基盘下,全面拥抱本土化研发和本土化技术应用,再创合资2.0新格局。”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李双双在发布会上这样说。

“智启2030计划”的核心是:让中国成为北京现代的创新源。未来五年,北京现代将推出20款新产品,其中13款为新能源车型;不仅继续保持燃油车竞争力,更要在纯电领域实现“全面领先”。

EO羿欧正是第一个信号。这款由中方团队深度定义的电动车,标志着北京现代开始摆脱“引入现成产品”的合资惯性。

研发层面,北京现代的自主性被显著放大。中国研发中心被赋予更高权重,在智能座舱、AI驾驶、车机系统等领域直接参与决策;同时与国内领先的ICT企业展开合作,在AI算法、智驾控制、互联生态上“共研共创”。

这种“反向赋能”的关系,让北京现代第一次成为现代汽车全球体系中的创新中枢,这也是北京现代对“合资2.0”的重新定义。

过去,合资的逻辑是“引进成熟产品”;现在,它变成“共创新体系”。但要让体系真正协同,需要一个既懂工程又懂文化的人来“翻译”。

这正是李凤刚的角色。

他的核心任务,是将“智启2030”的宏大愿景,精准地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可衡量、可优化的具体行动。从新产品的上市节奏把控,到研发资源的效率提升;从市场反馈的收集机制,到用户沟通的话语体系转型。

每一个业务环节,都需要在他的推动下,变得更快、更准、更贴近用户。

重塑市场竞争力

现代汽车全球CEO何塞·穆诺兹在投资者日上说,到2030年,全球销量目标为555万辆,中国市场要贡献8%,其中电动车型占比60%。

这意味着,北京现代不仅是“在中国造车”,而是要成为现代汽车“全球新能源战略的中枢”。但要承担这样的角色,北京现代必须首先在中国市场重新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与喜爱。

过去一个阶段,韩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声量与其全球地位和技术实力存在一定的落差。问题的根源并非在于产品本身的技术先进性或品质可靠性,而更多体现在与市场期待的“距离感”上。

与用户日益增长的智能化、个性化需求的期待存在距离;与本土市场快速迭代、营销语境存在距离;与中国汽车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存在距离。这使得北京现代在一段时间里,其扎实的“技术内功”未能被市场充分感知和认可。

李凤刚的加入,正是为了解决这种“感知断层”。

他基于其多年的本土市场经验,深刻地认识到,当下的中国汽车消费者,尤其是主导未来市场的新生代用户,早已超越了单纯对“性价比”的追求。他们更加看重产品所带来的全方位体验、情感共鸣以及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奥迪,他用体系的方法解决了感性的问题;在北京现代,他要用本土的感性,重新找到韩系车的节奏。接下来,北京现代将更多地以一个“中国品牌”的思维和姿态去面对市场和用户,重新出发。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依旧会剧烈变化。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懂得倾听、敢于重构、能稳住节奏的企业,终将找到新的位置。

李凤刚的出现,是北京现代的新开端。这家曾经定义了一个时代、又一度被忽视的合资品牌,正凭借其更加沉稳的心态、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坚定的行动,重新回到牌桌。

它的“新局”,正藏在李凤刚身上。

文/小一

责任编辑:李墨涵(EN04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热门文章